充实利用资源 提高防控效率
2022-11-18

当前 ,新冠病毒仍在连续变异 ,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 ,国内新发疫情不停泛起。我国是人口大国 ,脆弱人群数量多 ,地域生长不平衡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一些地域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 ,疫情流传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庞大。如何正确理解关于进一步优化防控事情的二十条措施?日前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进行了解读。

问:对密切接触者 ,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为什么这样调整?

答: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从第一版到第九版 ,再到现在的优化版 ,原来是14天 ,后来酿成“14+7” ,再酿成“7+3” ,现在是“5+3”。这个过程听起来少了2天集中隔离 ,但这2天可以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同时 ,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 ,所以现在接纳的是“5+3”。


问:为什么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答:评估发现 ,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 ,大概是3.1/10万 ,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而且管控密切接触者 ,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凭据这个情况 ,不再判定次密接 ,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资源。出台公共政策 ,就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问:为什么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答:经评估 ,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阳性检出率大概是4.9/10万 ,但是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把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 ,主要是考虑这些人员到社区以后好管控 ,同时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问:为什么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答:这是经过实践和评估以后作出的调整。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 ,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 ,阳性率很低 ,只有1.6/10万。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问:这些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放松了?

答: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防控不是放松了 ,而是要求更高了。各地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事情 ,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 ,该落实的落到实处 ,该取消的也坚决取消 ,充实利用好现有资源提高防控效率 ,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生长。

充实利用资源 提高防控效率

当前 ,新冠病毒仍在连续变异 ,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 ,国内新发疫情不停泛起。我国是人口大国 ,脆弱人群数量多 ,地域生长不平衡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一些地域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 ,疫情流传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庞大。如何正确理解关于进一步优化防控事情的二十条措施?日前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进行了解读。

问:对密切接触者 ,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为什么这样调整?

答: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从第一版到第九版 ,再到现在的优化版 ,原来是14天 ,后来酿成“14+7” ,再酿成“7+3” ,现在是“5+3”。这个过程听起来少了2天集中隔离 ,但这2天可以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同时 ,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 ,所以现在接纳的是“5+3”。


问:为什么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答:评估发现 ,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 ,大概是3.1/10万 ,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而且管控密切接触者 ,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凭据这个情况 ,不再判定次密接 ,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资源。出台公共政策 ,就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问:为什么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答:经评估 ,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阳性检出率大概是4.9/10万 ,但是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把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 ,主要是考虑这些人员到社区以后好管控 ,同时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问:为什么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答:这是经过实践和评估以后作出的调整。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 ,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 ,阳性率很低 ,只有1.6/10万。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问:这些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放松了?

答: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防控不是放松了 ,而是要求更高了。各地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事情 ,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 ,该落实的落到实处 ,该取消的也坚决取消 ,充实利用好现有资源提高防控效率 ,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