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献可
2017-10-19

中医药文化.jpg

善易精医不计酬 ,

著作失传名不休。

命门理论不去火 ,

病无固症不须忧。


赵献可


赵献可(公元1573~1664年) ,字养葵 ,自号医巫闾子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善易而精医;好学淹贯 ,医德高尚 ,往来民间 ,能承父业 ,治病不问崎岖贵贱 ,不计礼酬。著有:《医贯》、《内经钞》、《素问钞》、《经络考》、《正脉论》、《二体一例》 ,以《医贯》流传广而影响大 ,系医论著作。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 ,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稿》 ,又名《胎产遗论》 ,为妇科专著 ,另有《内经钞》、《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本一例》等书皆失传 ,其子赵贞观亦精医学 ,辑有《痘疹论》一书。


 

命门理论

赵氏建立命门理论 ,分析肾命水火的关系 ,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证。如痰证、血证、咳嗽、吐血、喘证、喉咽痛、眼目病、齿病、口疮、耳病、消渴、中满、噎膈、泻痢、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与失禁等多种病证 ,不仅从其一般辨证规律进行施治 ,而且均注意到从肾命水火亏虚方面进行分析 ,广泛使用六味、八味诸方 ,为治疗以上疾病提供了有益经验。如其辨治血证 ,赵氏提出 ,血不仅有其自己为血的特点 ,而且属水 ,故而肾中真水干枯 ,则真火势必上炎 ,血亦随火而上腾;反之 ,若肾中真火衰竭 ,则真水反盛 ,血亦失所依附而上泛 ,这是血证发生的两种病机。因此 ,在治疗时 ,由于阳虚而动血上泛者 ,用桂、附加于六味地黄丸之中 ,使肾中温暖 ,龙雷之火潜归于原宅 ,不用寒凉而火自降 ,不必止血而血亦自安。若因肾中水涸而火炎者 ,就可用六味丸以补水配火 ,不必去火 ,而血亦安。


 

其辨痰证

赵氏认为痰本非人身所固有 ,或是水泛为痰 ,或是火炼为痰。因此 ,辨痰证 ,当分辨有火无火 ,由于火衰不能制水 ,水不归原 ,泛溢为痰 ,痰如清水者 ,赵氏主张用八味丸以补命火 ,火壮水化则痰自消。由于阴虚火动 ,水液沸腾而动于肾 ,骤而成痰者 ,其痰重浊白沫 ,则应当选用六味丸以滋水配火 ,火静则痰自消。脾为生痰之源 ,赵氏治痰 ,虽亦接受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之类补脾燥湿化痰之法 ,然更重视治肾命之本。其论喘证 ,一般认为属气有余之证 ,赵氏认为 ,当属火之有余 ,水之不足。因此治疗当用六味丸加麦门冬、五味子等 ,壮水之主 ,使水升火降 ,喘息自定。若有由于命门真元之火 ,不能归其下元 ,阴气在下 ,阳气浮越于上 ,亦可见呼吸气促 ,其证似喘非喘 ,外见四肢厥逆 ,面赤急躁 ,脉象两寸浮大而散 ,两尺微而无力。治疗主张用八味丸等 ,以人参生脉散煎服送下。总之 ,对喘证属虚者 ,从肾命水火治疗 ,亦可见其重视肾命的看法。


 

对于郁证的治疗

认为“凡病之起 ,多由于郁。郁者 ,抑而不通之义。”赵氏所论郁证不仅包罗种种杂证 ,还包罗一切外感病。由于多因木郁导致诸郁 ,故可“以一法代五法”。其治木郁 ,使肝胆之气舒展 ,则诸郁自解。逍遥散是赵氏治疗木郁的主剂 ,并常结合左金丸和六味地黄丸同用。他认为 ,“世人因郁而致血病者多。凡郁皆肝病也 ,木中有火 ,郁甚则火不得舒 ,血不行藏而妄行”。这种失血 ,或因怒郁、忧郁 ,或因阴虚火旺之人外感风寒暑湿 ,皮毛闭塞 ,火不能泄 ,以致血随火而妄行 ,泛起鼻衄、吐血等证。其辨证要点是:“凡系郁者 ,其脉必涩 ,其人必恶风恶寒……须视其面色必滞 ,必喜呕 ,或口苦 ,或口酸”。审有如是证 ,则当舒散其郁为主 ,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义。其方用逍遥散加丹皮、茱、连。血止后当用六味地黄丸滋阴善后 ,否则多复发。


祝好朋友家业兴旺财源广 ,老少平安福寿长!


赵献可

中医药文化.jpg

善易精医不计酬 ,

著作失传名不休。

命门理论不去火 ,

病无固症不须忧。


赵献可


赵献可(公元1573~1664年) ,字养葵 ,自号医巫闾子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善易而精医;好学淹贯 ,医德高尚 ,往来民间 ,能承父业 ,治病不问崎岖贵贱 ,不计礼酬。著有:《医贯》、《内经钞》、《素问钞》、《经络考》、《正脉论》、《二体一例》 ,以《医贯》流传广而影响大 ,系医论著作。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 ,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稿》 ,又名《胎产遗论》 ,为妇科专著 ,另有《内经钞》、《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本一例》等书皆失传 ,其子赵贞观亦精医学 ,辑有《痘疹论》一书。


 

命门理论

赵氏建立命门理论 ,分析肾命水火的关系 ,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证。如痰证、血证、咳嗽、吐血、喘证、喉咽痛、眼目病、齿病、口疮、耳病、消渴、中满、噎膈、泻痢、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与失禁等多种病证 ,不仅从其一般辨证规律进行施治 ,而且均注意到从肾命水火亏虚方面进行分析 ,广泛使用六味、八味诸方 ,为治疗以上疾病提供了有益经验。如其辨治血证 ,赵氏提出 ,血不仅有其自己为血的特点 ,而且属水 ,故而肾中真水干枯 ,则真火势必上炎 ,血亦随火而上腾;反之 ,若肾中真火衰竭 ,则真水反盛 ,血亦失所依附而上泛 ,这是血证发生的两种病机。因此 ,在治疗时 ,由于阳虚而动血上泛者 ,用桂、附加于六味地黄丸之中 ,使肾中温暖 ,龙雷之火潜归于原宅 ,不用寒凉而火自降 ,不必止血而血亦自安。若因肾中水涸而火炎者 ,就可用六味丸以补水配火 ,不必去火 ,而血亦安。


 

其辨痰证

赵氏认为痰本非人身所固有 ,或是水泛为痰 ,或是火炼为痰。因此 ,辨痰证 ,当分辨有火无火 ,由于火衰不能制水 ,水不归原 ,泛溢为痰 ,痰如清水者 ,赵氏主张用八味丸以补命火 ,火壮水化则痰自消。由于阴虚火动 ,水液沸腾而动于肾 ,骤而成痰者 ,其痰重浊白沫 ,则应当选用六味丸以滋水配火 ,火静则痰自消。脾为生痰之源 ,赵氏治痰 ,虽亦接受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之类补脾燥湿化痰之法 ,然更重视治肾命之本。其论喘证 ,一般认为属气有余之证 ,赵氏认为 ,当属火之有余 ,水之不足。因此治疗当用六味丸加麦门冬、五味子等 ,壮水之主 ,使水升火降 ,喘息自定。若有由于命门真元之火 ,不能归其下元 ,阴气在下 ,阳气浮越于上 ,亦可见呼吸气促 ,其证似喘非喘 ,外见四肢厥逆 ,面赤急躁 ,脉象两寸浮大而散 ,两尺微而无力。治疗主张用八味丸等 ,以人参生脉散煎服送下。总之 ,对喘证属虚者 ,从肾命水火治疗 ,亦可见其重视肾命的看法。


 

对于郁证的治疗

认为“凡病之起 ,多由于郁。郁者 ,抑而不通之义。”赵氏所论郁证不仅包罗种种杂证 ,还包罗一切外感病。由于多因木郁导致诸郁 ,故可“以一法代五法”。其治木郁 ,使肝胆之气舒展 ,则诸郁自解。逍遥散是赵氏治疗木郁的主剂 ,并常结合左金丸和六味地黄丸同用。他认为 ,“世人因郁而致血病者多。凡郁皆肝病也 ,木中有火 ,郁甚则火不得舒 ,血不行藏而妄行”。这种失血 ,或因怒郁、忧郁 ,或因阴虚火旺之人外感风寒暑湿 ,皮毛闭塞 ,火不能泄 ,以致血随火而妄行 ,泛起鼻衄、吐血等证。其辨证要点是:“凡系郁者 ,其脉必涩 ,其人必恶风恶寒……须视其面色必滞 ,必喜呕 ,或口苦 ,或口酸”。审有如是证 ,则当舒散其郁为主 ,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义。其方用逍遥散加丹皮、茱、连。血止后当用六味地黄丸滋阴善后 ,否则多复发。


祝好朋友家业兴旺财源广 ,老少平安福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