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
2016-12-22

中医药文化.png


泱泱华夏紫气升 ,

构建和谐中国梦。

中医保健护国民 ,

身强体健华夏蒸。

武威汉代医简



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 ,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 ,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力富厚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共有92枚 ,其中木简78枚 ,木牍14枚。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要领以外 ,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掘客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 ,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は� ,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这些被清理的资料 ,后来经过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1975年10月由文物出书社出书。书中包罗“武威汉代医简图版”“ 武威汉代医简摹本、释文、注释等内容”。其内容包罗编排次第考释、文字考释补正、药物使用炮制、临床治疗方术、膏摩针灸技术、护理调摄习俗等、无不给予或多或少之涉猎研究 ,使之比出书前之考释研究得到明显的提高。



组成

武威从 20 世纪 50年代起 ,先后在磨嘴子、旱滩坡等地出土了许多木质汉简。其中有“ 仪礼简”、 “ 医药简”、 “ 王杖简” ,内容十分富厚。“仪礼简”内容已载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书的相关著作中 ,并对�?贝赖摹� 仪礼》版本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 医药简”内容已载入由文物出书社出书的《 武威汉代医简》一书中 ,为我们研究汉代医药学提供了名贵的资料。“王杖简”内容已在《 汉简研究文集》一书中记载 ,对研究汉代执法和尊老养老制度 ,具有重大意义 。


历史职位

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这批医药简牍 ,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事情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通过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 ,不仅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 ,以补文献所未及 ,也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最重要的是 ,这批汉简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在数量上远远凌驾了1949年以前所发现的汉代医简数字 ,而且在内容上也极为富厚 ,它包罗了医学上的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 ,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要领、服药时辰和药量、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 ,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等 ,足见我国中医药学在其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关于生理、解剖、方子、病名、治疗、养生等问题 ,提供了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科学资料。

武威旱滩坡墓群简介



旱滩坡墓群 ,在武威市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一片台地上。墓葬漫衍面积较广 ,东起金塔河 ,西至西营河 ,千百年来 ,古代人却把这里看成了安葬陵墓的理想圣地 ,从西汉到明清 ,这里形成了今天宽广的旱滩坡墓群。旱滩坡墓群具有富厚的汉代文化遗存。除1972年出土的的汉代医简外 , 1974年 1 月在这里又发现了 1座汉代土洞墓 ,出土了陶器、木牛车及彩绘屏风架等木器 ,特别在木牛车两侧的栏板上 ,发现有书写文字的纸。经研究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写有文字的纸 ,对我国造纸的历史提出了新的论断。1975年和 1984年 ,武威地、市文博单元先后在这里清理汉代墓葬10 余座 ,出土了一批木器、陶器、货币等文物 ,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丧葬仪式提供了资料。 1988年又发现一座东汉土洞墓 ,出土完整的“ 鸠杖”一根和一批汉简及其他文物 10余件 ,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瞻养老人制度、刑律条款等 ,涉及内容甚广。




医学内容研究


丁铭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统计其载方子30余首,其中骨伤科方10首,约占1/3之多,表明其时医家对骨伤科之重视及相当的治疗水平;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虽然其外治要领还只停留于包扎、敷药、推拿等,但书中载有富厚的骨伤内治法,广泛的药物应用,一些方药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赵光树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力研究指出: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要领富厚,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有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在制剂上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上大 体分为内服和外用”。

祝好朋友心闲弄韵欣裁句 ,室雅临窗喜念书!


武威汉代医简

中医药文化.png


泱泱华夏紫气升 ,

构建和谐中国梦。

中医保健护国民 ,

身强体健华夏蒸。

武威汉代医简



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 ,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 ,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力富厚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共有92枚 ,其中木简78枚 ,木牍14枚。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要领以外 ,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掘客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 ,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は� ,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这些被清理的资料 ,后来经过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1975年10月由文物出书社出书。书中包罗“武威汉代医简图版”“ 武威汉代医简摹本、释文、注释等内容”。其内容包罗编排次第考释、文字考释补正、药物使用炮制、临床治疗方术、膏摩针灸技术、护理调摄习俗等、无不给予或多或少之涉猎研究 ,使之比出书前之考释研究得到明显的提高。



组成

武威从 20 世纪 50年代起 ,先后在磨嘴子、旱滩坡等地出土了许多木质汉简。其中有“ 仪礼简”、 “ 医药简”、 “ 王杖简” ,内容十分富厚。“仪礼简”内容已载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书的相关著作中 ,并对�?贝赖摹� 仪礼》版本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 医药简”内容已载入由文物出书社出书的《 武威汉代医简》一书中 ,为我们研究汉代医药学提供了名贵的资料。“王杖简”内容已在《 汉简研究文集》一书中记载 ,对研究汉代执法和尊老养老制度 ,具有重大意义 。


历史职位

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这批医药简牍 ,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事情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通过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 ,不仅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 ,以补文献所未及 ,也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最重要的是 ,这批汉简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在数量上远远凌驾了1949年以前所发现的汉代医简数字 ,而且在内容上也极为富厚 ,它包罗了医学上的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 ,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要领、服药时辰和药量、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 ,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等 ,足见我国中医药学在其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关于生理、解剖、方子、病名、治疗、养生等问题 ,提供了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科学资料。

武威旱滩坡墓群简介



旱滩坡墓群 ,在武威市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一片台地上。墓葬漫衍面积较广 ,东起金塔河 ,西至西营河 ,千百年来 ,古代人却把这里看成了安葬陵墓的理想圣地 ,从西汉到明清 ,这里形成了今天宽广的旱滩坡墓群。旱滩坡墓群具有富厚的汉代文化遗存。除1972年出土的的汉代医简外 , 1974年 1 月在这里又发现了 1座汉代土洞墓 ,出土了陶器、木牛车及彩绘屏风架等木器 ,特别在木牛车两侧的栏板上 ,发现有书写文字的纸。经研究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写有文字的纸 ,对我国造纸的历史提出了新的论断。1975年和 1984年 ,武威地、市文博单元先后在这里清理汉代墓葬10 余座 ,出土了一批木器、陶器、货币等文物 ,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丧葬仪式提供了资料。 1988年又发现一座东汉土洞墓 ,出土完整的“ 鸠杖”一根和一批汉简及其他文物 10余件 ,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瞻养老人制度、刑律条款等 ,涉及内容甚广。




医学内容研究


丁铭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统计其载方子30余首,其中骨伤科方10首,约占1/3之多,表明其时医家对骨伤科之重视及相当的治疗水平;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虽然其外治要领还只停留于包扎、敷药、推拿等,但书中载有富厚的骨伤内治法,广泛的药物应用,一些方药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赵光树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力研究指出: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要领富厚,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有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在制剂上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上大 体分为内服和外用”。

祝好朋友心闲弄韵欣裁句 ,室雅临窗喜念书!